江苏省旅游发展水平现状及预测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22 11:36:5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游客的个性化、休闲化、体验化需求不断增强,游客对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景区作为旅游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其有效的景区管理和游客服务至关重要。然而在景区发展过程中,拥堵、爆棚等现象依旧出现,成为制约景区可持续发展,降低游客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为应对这一问题,景区游客分流一直是国内外景区管理过程中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景区内各景点游客数量的监控、调度能够实现景区旅游活动的有序组织,其中分析游客在景区内部的空间行为特征尤为关键。通过理解游客的时间与空间行为特征,揭示客观环境与空间行为的关系以及时间项上游客行动轨迹的特征。这对城市旅游业发展规划以及景区管理方案制定意义重大,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本文以南京为例,通过挖掘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信息,利用多种分析方法来分析游客行为的时空特征。总结游客行为规律,为南京旅游规划和发展提供理论及实践的参考与借鉴。

拟解决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学术界对游客行为已有了一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公园、5A级景区等小范围尺度内,研究内容包括游客游憩模式、行为轨迹、偏好及满意度等空间特征或情感体验。近些年,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和以用户生产信息为主要特征的发展,研究方法突破以往通过问卷访谈、大脑认知地图等单一传统的方式,将GIS等地理信息技术与社会调研相结合,利用微博大数据、六只脚GPS轨迹、携程网游记等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数据共同研究游客行为。李苗裔通过获取微博社交网络数据,对智慧黄山景区客流的客源地、时间与空间特征和游客情感进行分析,最终针对智慧黄山景区保护利用、服务管理提出了建议,同时明确了如何完善对社交网络数据的使用。邵隽等以华山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游记大数据的语义分析和挖掘,探讨目前华山客源市场的主要关联目的地和游客存在不满的方面。李艳等人在研究赴藏游客旅游数字足迹空间结构后,识别出西藏旅游的核心点、聚集点和辐射点,并划分了层级。关于微观尺度下旅游时空行为的文献数量不多,但现有文献在利用旅游数字足迹收集时空行为数据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旅游数字足迹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期间(包括行前准备和游后分享),通过互联网、通信设备等信息设施来获取、发布或者分享旅游信息时,产生的一系列通话记录、文字、图片等电子痕迹。

2008年,“数字足迹”(Digital Footprint) 这一概念首次被美国学者Fabien等明确界定。数字足迹在国外相关研究中的运用最先出现在对人类活动的时空行为研究中。国内由李君轶在2013年引入“旅游数字足迹”概念,并指出旅游数字足迹具有空间性、及时性、广泛性和真实性。也正是因为旅游数字足迹具有诸多传统旅游研究方法所不具备的优点,故而成为近年来旅游学界的一大研究热点。目前,旅游数字足迹涉及的研究方向包括游客时空行为规律、共现与关注度、旅游目的地形象以及旅游流。姚占雷等利用网络文本,展现华东地区首批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之间的共现关系。Choi等通过对比不同类别网站内容上的高频词,发现由于运营目标和市场群体差异,其所展示的澳门旅游形象有所差别。也有学者基于旅游数据捕捉游客流动并设计游客聚集与时空流动分布图,以此分析游客最喜爱的目的地。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在一月中旬前完成数据收集及清洗工作,二月初完成初步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并进行反复验证其合理性与真实客观性,并开始撰写论文。三月中旬前完成最后的毕业论文。

5. 参考文献

[1]尹立杰. 灵谷寺景区游客空间行为特征及优化策略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0, 第41卷(32):59-61.

[2]董爽, 汪秋菊. 基于LDA的游客感知维度识别:研究框架与实证研究 ——以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第17卷(2):42-49.

[3]刘军胜, 马耀峰, 刘焱序. 中国入境过夜游客目的地选择时空分异与城市类型识别[J]. 旅游学刊, 2021, 第36卷(7):104-11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