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旨在探讨当今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成因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研究目的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学习倦怠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Maslach和Jackson(1981)将其定义为一种与工作相关的、由长期的情绪和人际压力造成的综合症,表现为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和成就感低落。
随后,学习倦怠的研究扩展到学生群体,学者们对学生学习倦怠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1. 国内研究现状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发生率、表现形式、程度以及群体差异,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2.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个人因素(如性别、年级、专业、性格等)、家庭因素(如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教育方式等)、学校因素(如学业压力、师生关系等)和社会因素(如社会竞争压力、就业形势等)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程度。
3.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其他变量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学习倦怠与学业成绩、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变量之间的关系,探讨学习倦怠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研究设计:确定研究问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
2.问卷设计:根据研究目的和相关文献,设计问卷,包括学习倦怠量表、个人基本情况调查、家庭环境调查、学校环境调查等内容。
3.样本选择: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视角:本研究将从统计分析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学习倦怠进行研究,与以往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不同,可以提供更加客观、准确的数据支持。
2.研究内容:本研究将综合考虑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并探讨学习倦怠与学业成绩、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内容较为全面。
3.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影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研究结论。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刘 畅, 谢 娜. 大学生学习倦怠、学习投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20(33):104-109.
2. 李 娜, 王丽华. 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应对策略[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3(03):106-110.
3. 刘晓明, 王 颖, 胡 月. 基于完美主义的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研究——学业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J]. 教育与职业, 2021(08):82-87.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