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氏肿腿蜂对青杨天牛的寄生及子代发育影响的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10 16:13:3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管氏肿腿蜂属膜翅目(Hymen0Ptela)肿腿蜂总科(Bethyloidea)肿腿(Bethyloidae),是一些钻蛀性害虫特别是天牛科幼虫和蛹的体外寄生昆虫。而据Perkins等研究报道,全世界肿腿蜂科共有2000多种[1]。1973年在广东和1975年山东先后发现管氏肿腿蜂,随后在国内许多省市均发现有此虫分布。1977年原河北林业专科学校首次在室内成功对管氏肿腿蜂进行繁殖,1983年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萧刚柔教授和国家林业局造林司总工吴坚鉴定并定名此蜂为管氏肿腿蜂。在过去的30多年中,探究管氏肿腿蜂在农林业害虫生物防治中的释放量和释放时期,已取得了显著的控虫效果。国内外有关肿腿蜂替代寄主的研究和防治天牛等钻蛀性害虫的试验效果等报道较多[2、3]。如国内采用管氏肿腿蜂防治愈斑天牛、黑尾暗翅筒天牛、青杨天牛、双条杉天牛、松墨天牛锈楔天牛、松褐天牛、栗山天牛;国外也有着类似的报道,如墨西哥应用肿腿蜂防治咖啡上的鞘翅目害虫小蠹[4、5]。另外,肿腿蜂除了对虫体的直接控制有着良好的作用外,其在防治植物病害方面也有着良好的效果,尤其是那些以钻蛀性害虫为传播媒介的植物病害,如防治松材线虫病[6]。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对管氏肿腿蜂的应用技术进行了研究,在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技术和林间放蜂防治害虫等方面均已取得显著进展。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guani是林木蛀干害虫(天牛、吉丁虫等)的重要天敌,长期以来在我国广泛用于林木蛀干害虫的生物防治。长期以来,管氏肿腿蜂因具有较广泛的寄主及较强的钻蛀寄生能力和扩散能力、易于人工繁殖等特点,在我国广泛用于林木蛀干害虫的生物防治[7]。它的的寄主种类繁多,但目前用于繁蜂的进行深入研究和用于人工繁殖的合适种类并不是很多,常用的有天牛、蜜蜂等。在生产中主要用于防治各类天牛,如:青杨天牛、松褐天牛、光肩星天牛等。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青杨天牛具有操作简便、省工省时、防治效果好,不伤害天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而且,还能实现可持续控制[8]。近20年来,寄生蜂的寄生行为受到重视,并给予了广泛、深人的研究[9]。有关研究表明寄主对其寄生的影响尤为重要。体壁薄而柔软、光滑,体内脂肪、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幼虫或蛹一般可作繁蜂寄主。不同寄主繁蜂量是不同的,一般较大型的寄主繁蜂量较多,每个寄主繁蜂40山50头左右,较小型的寄主繁蜂量较少,每个寄主繁蜂20~30头左右。同一种寄主因大小不同,繁蜂数量也明显不同。体型越长,繁蜂量越多[10]。寄主体重增加,可延长肿腿蜂雌蜂的产卵前期,增加单雌产卵量,提高子代蜂性比,但对各虫态发育历期影响不大[11]。

主要参考文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

通过对管氏肿腿蜂在青杨天牛上的寄生情况包括产卵量、孵化数、雌雄比等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管氏肿腿蜂在青杨天牛上的寄生行为和对子代适合度的影响。

内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方案

1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管氏肿腿蜂为江苏省林业科学院长期饲养、释放的蜂种,每年从野外采集部分蜂进行复壮。本试验所用母蜂为实验室内(温度26℃,相对湿度60-80%)用青杨天牛幼虫繁育的同一代雌蜂,青杨天牛于当年初采自溧阳县林场,保存于冰箱(4℃)中待用

2接蜂:随机选择1头寄主幼虫称重(Mitler,AL204-IC,精确到0.0001g)后,放入指型玻璃管(直径1.0cm,长5.0cm)中,然后释放1头已交配的雌蜂。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本课题从管氏肿腿蜂在青杨天牛寄生到产卵到发育都有仔细的观察,对有关数据有进行详细的记载,更能清晰的分析管氏肿腿蜂对青杨天牛寄生行为和子代发育有关的影响。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4年8月至9月,进行管氏肿腿蜂母蜂的接蜂,在合适条件下培养后,统计产卵数

2014年9月至11月,统计产卵后卵的孵化数和幼虫期老熟幼虫的数量,并继续培养,进入茧期。

2014年11月至12月,茧期之后羽化,羽化后称雌蜂重、统计雌蜂数及性比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