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大豆茸毛密度与SSR标记间的关联分析开题报告

 2023-02-10 16:13:3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意义:大豆植株表面的茸毛是影响昆虫取食为害的重要因子, 与大豆的抗虫性有密切关系。

而茸毛的密度是决定大豆叶片抗性的主要因素,然而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相比,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是大豆抗性育种的最佳选择,所以利用野生大豆群体,调查叶片茸毛密度这一性状,与SSR分子标记进行关联分析。

国内外研究概况:国外对大豆的茸毛类型及其遗传方式已有一些研究, 迄今已报道了9 个与大豆茸毛性状相关的基因。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目的:探索大豆叶片茸毛密度与斜纹夜蛾抗性的关系,并且关联到与茸毛密度相关的SSR标记,进一步预测候选基因。

内容:对113份野生大豆组成的自然群体进行叶片茸毛密度的测定,将测定数据与SSR标记进行关联分析,在关联到的SSR位点附近进行候选基因的预测。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探索野生大豆叶片茸毛密度与斜纹夜蛾抗性的关系,并发掘出与大豆叶片茸毛密度相关的基因,为今后大豆对斜纹夜蛾抗性育种做出贡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取野生大豆倒三叶叶片,打孔器打成5㎜叶圆片,解剖镜50倍拍照,对拍照照片计数茸毛根数,用TASSEL5与SSR标记关联分析。

技术路线:见附件。

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方法参照邢光南(2013)的方法略有改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选用野生大豆群体而并非的常规栽培大豆群体,因为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祖先,长期在自然的选择下进化出了更强的环境适应力并且蕴含着更丰富的抗性基因。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2014年6月到11月进行田间管理和叶片茸毛拍照和照片茸毛密度计数。

2014年12月到2015年三月后期数据表型分析和关联分析。

2014年4月开始毕业论文的撰写。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