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本课题的意义
灰霉病是保护地蔬菜生产中发生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长期以来,生产上该病害主要依靠化学防治为主。但是,目前灰霉病菌对常用的杀菌剂多菌灵、啶酰菌胺、腐霉利的抗药性发生严重,甚至导致防治失败。苯噻菌酯是由华中师范大学杨光富教授课题组创制的一种作用于细胞色素bc复合体的QoI杀菌剂,它对灰霉病菌表现出优良的抑菌活性。本试验选择对灰霉病菌杀菌活性高,对环境安全、低毒且具有不同作用方式的二元杀菌剂苯噻菌酯和氟啶胺、苯噻菌酯和咯菌腈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及复配配方筛选,旨在研发防治灰霉病的新型杀菌剂复配配方,不仅用于有效地防治灰霉病,而且能多省高效治理灰霉病对苯并咪唑类、琥珀酸脱氢酶类、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的抗药性,同时延长它的使用寿命。
国内外研究概况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
研发防治灰霉病的新型杀菌剂复配配方,为灰霉病抗药性治理和可持续防控提供科学指导。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室内毒力测定、菌丝生长速率法、盆钵试验、大田药效试验等
技术路线
苯噻菌酯与氟啶胺、咯菌腈复配防治灰霉病的研究 |
筛选苯噻菌酯与咯菌腈的最佳复配比 |
苯噻菌酯与咯菌腈的最佳配比复配剂对灰霉病菌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
盆钵药效试验 |
筛选苯噻菌酯与氟啶胺的最佳复配比 |
苯噻菌酯与氟啶胺的最佳配比复配剂对灰霉病菌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
盆钵药效试验 |
大田药效试验 |
图 1 本项目的技术路线图
实验方案
1. 苯噻菌酯与氟啶胺复配最佳配比筛选
以灰霉病菌为研究对象,进行复配药剂的配方筛选。参照菌丝生长速率法,在PDA上培养3 d的灰霉病菌菌落边缘取新鲜菌碟(Ф5mm)分别接于含有苯噻菌酯一系列浓度的AEA或含有氟啶胺一系列浓度的AEA平板上,同时也接入含有苯噻菌酯和氟啶胺以1:1、1:2、1:4、1:6、6:1、4:1、2:1比例混合的AEA平板上。25℃条件下培养2 d后测量其菌落直径,每个处理4个重复,与未含任何药剂的对照比较计算出药剂的抑制百分率。采用机率值分析法计算每个药剂对靶标菌菌丝生长的有效抑制中浓度,计算混合药剂的增效系数,试验重复3次。
2. 苯噻菌酯与咯菌腈复配最佳配比筛选
试验方法同上。
3.苯噻菌酯与咯菌腈、苯噻菌酯与氟啶胺在最佳复配比时对灰霉病菌生长速率的影响
测定苯噻菌酯与咯菌腈、苯噻菌酯与氟啶胺以最佳配比复配时对灰霉病菌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培养灰霉菌菌株3 d后,取新鲜菌碟(Ф5 mm)分别接种于含有相同剂量的苯噻菌酯、咯菌腈、氟啶胺及苯噻菌酯和咯菌腈的复配剂、苯噻菌酯和氟啶胺的复配剂配的AEA培养皿中,以不加药剂平板作为空白对照,每处理设置四个重复,平板置于25℃条件下培养。分别在24 h、36 h、48 h,60 h, 72 h测定菌落直径,与未含任何药剂的对照比较计算出药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百分率,试验重复3次。
4. 盆钵药效试验
种植黄瓜,生长三周后,分别用6.25, 12.5, 25, 100 μg/mL的的苯噻菌酯、咯菌腈、氟啶胺及苯噻菌酯和咯菌腈的复配剂、苯噻菌酯和氟啶胺的复配剂喷洒黄瓜植株,以未用药及处理的植株作为对照,每个处理6盆。24 h后接菌,每个叶片接一个菌碟,25℃,保湿处理,4 d后检查结果,计算防治效果。试验重复2次。
5. 大田药效试验
以苯噻菌酯和咯菌腈、苯噻菌酯和氟啶胺最佳配比的复配剂测定对灰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视时间和条件设计实验。
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根据前人的工作以及生产需求提出的,选题合理。
(2)该项目依托课题组从事病害防治策略研究多年,申请了多项专利,技术成熟。
(3)该项目依托课题组从事杀菌剂毒理与抗药性研究30多年,积累了很多成熟的研究方法,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其中SCI源论文80多篇;目前本课题组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何胜阳教授领导的实验室和英国Bristol大学生物化学系在杀菌剂毒理学和抗药性等方面建立了合作关系。
(4)本课题组依托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科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是农作物生物灾害综合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农业部病虫监测与治理重点开放实验室的依托单位,具有完备的实验仪器设备。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或创新之处
以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苯噻菌酯分别与咯菌腈、氟啶胺进行二元复配,获得有效防治灰霉病的新型杀菌剂配方,为解决目前生产中灰霉病防治屡屡失败提供有效方案。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1. 9月1号至9月20号左右
筛选苯噻菌酯与氟啶胺复配最佳配比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