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1948在美国印第安那州首次发现,随后向世界各地蔓延,在我国黑龙江、内蒙古、江苏等地方也相继发现,对产量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虽然大豆疫霉根腐病存在至少55 个生理小种,但是抗性育种仍是防治该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大豆疫霉变异非常快,再加上抗病品种的持续,在这种选择压力下,新的致病生理小种很容易出现,使得一般抗病品种有效期为8~15年,随后被新小种克服,抗性丧失,迫切需要发掘新的抗大豆疫霉病基因。
大豆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 root rot of Soybean, PRR)是由土传卵菌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 Kaufmann Gerdemann, P. sojae)引起的大豆生产上的最严重的病害之一(Kaufmann等,1958)。该病于1948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首次发现,此后又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日本、意大利、新加坡、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匈牙利、德国、英国、法国、瑞士、新西兰、埃及、尼日利亚、印度、中国和北朝鲜等20多个国家被发现(张淑珍等2004;许修宏等,2003)。在1989年我国首次在东北大豆产区分离到大豆疫霉,证实了该菌在我国的存在(沈崇尧等,1991),随后许多研究人员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自治区、北京、天津、四川、贵州、山东、河南、安徽、湖北、江苏、浙江、福建、新疆等省市分离到了大豆疫霉(苏彦纯等,1993;陈申宽等,2002;朱振东等,2003;陈庆河等,2004;王子迎等,2006徐静静等,2009;唐庆华等,2009)。
1. 陈申宽,闫任沛,王秋荣,等. 呼伦贝尔盟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研究.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2,17:223-227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大豆疫霉变异非常快,再加上抗病品种的持续,在这种选择压力下,新的致病生理小种很容易出现,使得一般抗病品种有效期为8~15年,随后被新小种克服,抗性丧失,迫切需要发掘新的抗大豆疫霉病基因。
通过关联分析的方法,定位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基因。
寻找新的抗病基因,为分子抗病育种提供基础。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通过根部接种法获得表型数据,并通过关联分析的方法定位到与大豆疫霉根腐病相关的抗病基因。
由于实验室有相应稳定的接种环境及接种方法,实验方案可行。
4. 研究创新点
利用关联分析的方法,检测到4个与大豆疫霉部分抗性相关联的SSR标记位点,即Satt634、Satt135、Satt221和Sat_222,分别分布在大豆连锁群D1b、D2、D1a和D2上。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完成表型鉴定
2015年3月至2015年5月,学习软件和处理数据
2015年5月至2015年6月,准备论文初稿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