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籽粒粉质突变体的基因定位开题报告

 2023-02-10 16:13:5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全世界有半数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长期以来,为了确保粮食安全,我国水稻生产十分注重提高产量。

在育种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通过矮化育种和杂种优势的利用,我国水稻产量有了大幅增加。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本研究的水稻淀粉突变体的胚乳表现为粉质,可能是由于某个编码淀粉合成的基因发生了突变所致。

通过图位克隆方法将引起此突变的基因精细定位,并克隆该基因。

克隆该基因后,进行转基因互补验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材料:突变体材料水稻粉质突变体flo13是MNU诱变突变体库中筛选出来的,野生型是云南的一个粳稻品种滇粳优1号。

定位群体粉质突变体作为母本与籼稻品种IR36进行杂交,F1代自交得到的F2,及F2自交后代F2:3群体用于基因定位。

实验方法表型鉴定(1)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包括直链淀粉含量、总蛋白含量、总脂肪含量、总淀粉含量、千粒重;(2)米粉支链淀粉链长分布检测;(3)灌浆过程干物质的积累测定;(4)成熟种子横断面的扫描电镜观察;(5)米粉的尿素膨胀;基因图位克隆与功能互补验证(1)从F2群体种子中挑出粉质不透明的隐性极端个体种子;(2)将上述种子剥壳成糙米,消毒;(3)将消毒后的种子转入MS培养基中进行发苗;(4)10天后,对上述幼苗提取DNA;(5)以突变体和IR36为模板,用实验室已有的公共SSR标记筛选多态性;(6)大概每隔10-20cM挑选一个扩增效果好,多态性好的标记,并使用10个隐性极端个体单株进行标记连锁分析;(7)在初定位的基础上, 从可用的F2群体中挑出所有表现为不透明的种子,用培养皿发芽,10天后提取DNA,作为放大的群体用于精细定位;(8)将剩余的F2种子中的一部分在土桥基地种植,从中筛选交换单株,用于进一步精细定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水稻稻米品质改良是水稻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对稻米的品质形成分子机理研究是水稻品质改良的前提。

稻米的品质除了受直链淀粉占总淀粉的比例控制以外,支链淀粉的结构也是决定稻米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寻找粉质突变体,对基因进行精细定位是探究其合成机制的重要手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3年 前期工作(筛选突变体、突变体海南南繁,并与IR36进行杂交,收种得到F1、在南京土桥基地将F1种子种下,收取F2种子,并对种子进行表型鉴定;选取F2种子中表现为粉质的约30个个体发苗进行初定位)由师兄主导,我从旁参与协助。

2014.3-2014.5 剩余F2群体种子中挑选粉质极端个体进行精细定位2014.62014.11 将剩余F2种子在土桥基地种植,取叶片,筛交换单株,进一步缩小定位区间,进行表型鉴定2015.3-2015.5 撰写毕业论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