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开题报告

 2023-02-13 09:49:5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小麦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的增产对解决人类粮食危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小麦病害,在我国分布广泛,以前多发生在潮湿多雨的地区,以云南、贵州、四川、河南和山东较为常见。近几年来,由于矮秆、半矮秆品种的推广和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白粉病的流行和发生更加频繁,近10年间,全国每年发病面积已经高达600-800万每公顷。感病小麦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甚至可达50%以上,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马献华等 2013)。选育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然而,单一抗性基因的广泛利用会加大对白粉菌的选择压,从而导致产生新致病类型或使潜在毒性小种的菌量迅速积累,最终导致该品种抗性丧失。因此因此了解白粉菌群体的小种组成和分布,有利于保证抗白粉病育种的针对性(杨丽丽 2006)。

1930年Mains报道了大麦、小麦白粉菌的寄主品种专化现象,接着在欧洲、北美、澳大利亚等也陆续报导了对禾谷白粉菌(Erysiphe graminis DC)特别是大麦和小麦白粉菌(E.rraninis f.sp.hordei 和 E.graminis f.sp.tritici)的生理小种的研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抗病品种的选育和种植曾对世界粮食的大幅增产发挥了关键的作用。70年代起,因为基因对基因假说在许多植病体系中被证实,从而受到了普遍的认可,加上群体遗传学理论的推广,国外从对禾谷白粉菌生理小种及其变异的研究转向了对白粉菌群体结构及其变化的研究,即对毒性基因的频率进行分析, 并对毒性群体动态进行监测(段霞喻等 1998)。

20世纪70至80年代,我国小麦白粉病开始从西南地区向江淮地区蔓延。因此, 在这个时期主要是对四川、安徽、江苏等地区的白粉菌进行了毒力结构分析。然而,随着白粉病在全国扩散, 20世纪90年代盛宝钦等和段霞瑜等对不同麦区的白粉菌开展了较大规模的毒力监测研究。近年来,也逐渐报导了对山西、甘肃、陕西、湖北、河南、东北、山东和河北等地区的的白粉菌菌株的毒力结构的分析(赵紫慧等 201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

为了解南京地区的小麦白粉菌群体特征,本研究对南京地区白粉菌进行了生理小种的分离并进行毒力结构分析。

研究内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一) 幼苗的试管培养

将种子在70%的酒精中浸泡,30分钟后将酒精倒出,再用有效浓度为2%的次氯酸钠溶液浸泡30分钟,倒出次氯酸钠水溶液后,以灭菌的超纯水反复冲洗多次,以去除种子表面的残留化学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本实验采用单孢分离法进行白粉菌生理小种的分离,并进行毒性结构分析。它是一个基础的研究工作,可以为其他实验的进行提供丰富的菌种。并没有很大的特色或者创新之处。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

2013年10月-11月准备实验材料,包括繁殖菌种的材料、鉴定生理小种用的材料和白粉菌种的采集;

2013年12月-1月采用单孢分离法将菌种分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