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研究意义:
秸秆作为能量和养分的载体[1],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及微量营养元素,但利用指数不高,大部分被焚烧,造成对环境的污染[2]。秸秆还田作为一种直接有效的秸秆利用方式,不但可以解决秸秆焚烧所引起环境污染问题,也可以促进养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3]。作物秸秆富含多种养分和生理活性物质,能够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实行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补充土壤养分,提高土壤的生物有效性,增加作物产量等[4]。同时,通过秸秆还田,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得到循环利用,减轻了焚烧秸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发展有机可持续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农作物秸秆也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和有效能源,通过秸秆还田,能激发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量是植物营养物质的源与库,并积极参与养分循环,添加有机物质对微生物种群影响比矿质肥料更大[5-6];土壤酶活性可以表征土壤的综合肥力特征及土壤养分转化进程,反映土壤中各种生物化学过程的强度和方向[7],可作为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目前我国秸秆还田率较低,秸秆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秸秆还田研究主要集中于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上,对棉花生长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研究小麦秸秆还田量对棉花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国内外研究概况: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本研究针对秸秆还田现状,利用小麦秸秆还田对长江中下游转基因抗虫棉(泗杂3号)生长发育的影响,基于棉花农艺性状与生物量累积及产量影响的研究,揭示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下棉花生长特性,为确定最优小麦秸秆还田量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内容:① 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农艺性状
② 棉花不同生育时期生物量累积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试验方案:棉花播种前进行不同量的小麦秸秆(Wheat Straw)还田(9000kg/hm2、4500kg/hm2),并设有对照处理(CK),三次重复;分别在苗期、盛花期、盛铃期、吐絮期进行棉花农艺性状调查,并取2-4株棉花,用于生物量的测定,待棉花吐絮时,各小区收取20个棉铃进行产量测定。
可行性分析:试验中所需小麦秸秆还田量经折算后可覆盖于每个小区;在棉花不同生育时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棉花十株,进行田间调查;取回棉株在实验室内进行整理,105℃杀青30min,然后置于80℃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待棉花吐絮时,每小区用网袋收取20个棉铃,称其铃重,轧花后称取皮棉重,进行衣分的测定。本人实习所在课题组具有较多人力且实验器材较完善,本次研究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或创新之处
前人多集中于秸秆还田与非秸秆还田之间比较,且主要集中于土壤生态和产量性状的研究,未对还田量多少进行分析,且有关秸秆还田对棉花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从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出发,比较分析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棉花生长影响及产量效应的研究,探讨棉花农艺性状与生物量累积规律,具有较高的创新价值。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试验于2013年6月上旬进行小麦秸秆还田,6月中旬进行棉花移栽,在棉花不同生育时期进行田间调查,取样和生物量的测定,并于棉花吐絮时,收取棉铃,进行产量测定,预计该试验可顺利完成。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