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开题报告

 2023-02-15 10:26:1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研究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比例达到60%以上,要想实现整个国家的强大、富裕,必须实现农民的富裕,农民不富裕就谈不上真正的富裕,构建和谐社会也只是一句空话。全国农民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花费、看病不太贵的基础上于2009年,推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切实保障了农民的生活。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在贫困线上挣扎,尤其是计算到每个人的头上,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消费水平等各方面只是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要解放农民,彻底改变农民的低收入现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唯一的方法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让农民真正富裕起来。而提高农民收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大力发展农业,让农民持续增收,很大意义上讲,农民增收不仅要依靠气候等自然条件,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国家财政政策的扶持,因此,探索研究财政支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是非常有意义的。

枣庄市是一个东部内陆城市,人口达到394万人次,本文以枣庄市实际情况出发并结合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他人研究的成果,侧重分析枣庄市农民收入现状,找到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结合地方财政支农政策,提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和相应的财政对策。论文的完成对于完善枣庄市农民增收理论,解决本市农民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政策和管理的科学性,战略和策略的正确性,决策的可行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1、国外研究状况

(1)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促进国民财富增长理论

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一书中认为,资本的投资方向对国民财富的增加速度和经济增长有很大影响,投在农业上的部分越大,所推动的国内生产性劳动量就越大,对社会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所加的价值也越大。因此,他提出政府需高度重视农业,应把资本首先投向农业,且让农业获取的资本量达到充足有余的状态。[1]

(2)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1939年,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Roy E Harrod)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E. D. Do mar)运用动态分析的方法,各自独立地建立了内容相似的动态经济增长模型,故称为哈罗德一多马模型(Harrod-Do mar model)。 [2]

该模型的基本公式为:G=s / v,其中G为经济增长率,s为储蓄率(储蓄在实际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也叫资本积累率),v为资本一产出比(单位产出所需的资本量,也叫资本系数) [3]。根据公式可得出结论:要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既可提高储蓄率,也可降低投资系数,即提高投资效益。该模型还假设储蓄能够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强调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认为扩大投资不仅能够增加有效需求和国民收入,而且能扩大资本存量,提高生产能力。具体到农业,则说明一定规模的资金投入或较高的投资效益都能使农业实现较高的增长率。切实起到提高农民增收的效果。

(3)凯恩斯主义经济增长模型

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财政政策作为支持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得到高度重视,研究的成果也开始用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当中。在西方发达国家表现较为明显。1933年,美国罗斯福政府颁布的《农业调整法》最具代表性,该法案明确规定增加农民收入是实施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财政政策支持农业发展的具体做法慢慢得到认可并逐步利用开来。1958年,欧共体正式成立之后,财政农业政策作为专门研究内容和政策手段写入共同农业政策,具体包括出口补贴政策、价格政策、对农业生产者直接补贴政策等,1961年,共同农业政策在欧共体区域范围内统一实施。此后,学术界从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农业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农产品国际贸易等不同的角度系统的研究了财政农业政策。对于农民收入增长的动力分析,McMillan, Whaley和Zhu 认为1978-1984年间我国农业生产率增长的80%应归功于制度改革,另外的20%则归因于产品价格的变化。[4]Lin 将采纳生产责任制的家庭比例作为生产函数中制度变迁的代表,认为1978-1984年间生产率增长的94%应归功于制度和政策的改革。[5]这些研究绝大多数更注重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前制度变迁对增长的影响。

2、国内研究状况

(1)实证角度

罗东以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四项补贴、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农产品储备费用和利息这四项支出为分析对象,通过建立似不相关回归模型分析得出四项补贴对农民收入的相关性最高,提出要在保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出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着力加大四项补贴、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所占比例来提高农民的收入;[6]苏月霞以财政农业投入、财政林业投入、水利及其他投入为分析对象,通过进行协整分析得出加大财政农业投入对增加农民收入作用比较显著;[7]刘耀森以财政资金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这四项为分析对象,通过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村基本建设支出对农民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农业科技费用和农村救济费支出对农民收入影响呈负相关系;[8]杨建利、岳正华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等方法得出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增加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但使用效率偏低。主张改善资金的使用方式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9]孟志兴、孟会生通过对山西省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和各项支出对农民收入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提出了继续加大财政支农支出、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政策性建议。[10]

(2)理论角度

1)研究对象纵向分析

黄小舟、王红玲以财政对农村基本建设支出、财政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财政用于农村救济费支出为分析对象,通过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得出支援农业生产和农村救济费有利于农民增收,对农村基本建设投入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11]张瑞德、蔡承智通过对贵州省财政支农与贵州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的分析,提出应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促进贵州农民增收; [12]刘玉川提出财政支农对于增加我国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将有限的支农资金合理配置,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益; [13]王德祥等指出: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各级政府切实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其次,进一步深化地方财政改革,不断健全地方财政体制,最后,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 [14]蒋庆祥在借鉴国外财政支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财政支农的基本框架:大力支持农村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起飞扫除障碍、大力投资农村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加大财政引导、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 [15] 金人庆提出财政部门要通过以下途径不断提高农民收入,首先不断加强公共财政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投入力度,其次逐步完善和强化四补贴和最低收购价等财税政策措施,再次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最后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16]胡德仁、刘亮提出在新形势下,财政支农的目标应由增加农产品产量转化为增加农民收入,在加大财政支农投入的同时,更要认真总结以往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原因,调整财政支农政策,提高财政支农效率,切实增加农民收入。[17]

2)研究对象横向分析

韦巍、刘金林通过对国家支农资金支出和农民收入绝对值和增长率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广西财政支农力量比较薄弱,通过扩展财政资金进入农村的渠道和建立健全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来不断提高农民收入;[18]王启将农村信贷和财政支农资金为分析对象,基于C-D生产函数的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农村信贷和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纯收入的增加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没有明显的促进效果。提出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部门和对监管财政支农资金利用进行立法,从而保证资金的利用效率,提高农民的收入;[19]温涛将农村信贷和财政支农资金进行对比研究,提出农业投资概念并且阐述了农村信贷和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增加会促进农业投资的增长,并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农民收入与农业投资呈正相关然而由于农村信贷和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转为农业投资的比率较低,从而农民收入增长不明显,提出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金融法规制度、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结构来提高农业和农村资金的配置效率从而提高农民收入;[20] 赵磊、刘河北利用回归模型,将财政支农资金、生产型固定资产和人力资本为分析对象,得出财政支农资金和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增加有正向作用,进而提出在不断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基础上,改善农村居民教育和医疗条件来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21]

(三)文献述评

通过阅读大量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有关的国内外文献,基本了解了公共财政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效应,表明到国内财政支出短期内对私人投资具有挤出效应,长期内对私人投资具有挤入效应。同时基本了解到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有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但缺乏弹性,因而我们应在不断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同时,也应不断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提高农民医疗卫生和教育条件来达到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目的。

通过大量文献研读发现,目前研究中主要对省级地区进行研究,并没有对更小范围内地区进行针对性分析;同时文献阐述了财政支农资金每一部分的投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但没有进一步说明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收入的具体影响。所以,为了更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实现增加农民的收入的目标,应将进一步阐述财政支农资金的变化对农民收入的非农部分和农业部分的影响。

根据学者们所做的大量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说明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但是不同地区也存在相对趋同结论:首先,在以四项财政支农资金项目为分析对象时,通过模型分析得出结论为:四项补贴对农民收入增长效果最为显著;第二,在各省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收入影响过程中发现,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结构不合理,财政支农资金利用效率较为低下,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政府应出台相应法律和监管体系来不断对财政支农资金利用进行监督,保证财政资金利用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杜启花.财政支农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研究以日照市为例[D].青岛:青岛大学,2010:2-3

[2]周丰滨.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理论及经济增长模型探析[J],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1(6)12-15.

[3]马春文.发展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2-43

[4] McMillan, J.J., Whaley, L. G. Zhu. The Impact of China's Economic Reforms on AgriculturalProductivity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9(07):97-109.

[5] Lin, J. Y.,Rural Reforms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 [J].American EconomicReview, 1992, 82(1):34-51.

[6]罗东,矫健.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收入影响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4(12):48-53.

[7]苏月霞,高雷.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3(10):393-396.

[8]刘耀森.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1(11):61-64.

[9]杨建利,岳正华.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1991~2010年数据的检验[J].软科学,2013(01):42-46.

[10]孟志兴,孟会生.山西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关系实证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03):57-59.

[11]黄小舟,王红玲.财政支农资金绩效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05(30):44-45.

[12]张瑞德,蔡承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收入问题研究基于贵州省的实证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0(06):120-123.

[13]刘玉川.财政支农与我国农民收入关系实证研究[J].财会研究,2010(22):9-11.

[14]王德祥,李建军.新农村建设、财政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基于贵州省遵义市12个县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02):42-47.

[15]蒋庆洋.公共财政如何反哺三农我国财政支农的框架分析[J].财政研究,2008(11):46-48.

[16]金人庆.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J].求是,2006(08):34-36.

[17]胡德仁,刘亮.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绩效及政策选择[J].调研世界,2003(10):20-22.

[18]韦巍,刘金林.广西财政支农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05):28-30.

[19]王启.财政支农资金、农业信贷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西省的数据[J].农业考古,2013(01):320-324.

[20]温涛,王煜宇.农业贷款、财政支农投入对农民收入增长有效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02):78-83.

[21].赵磊,刘河北.新常态背景下财政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J].江汉论坛,2015(04):10-15.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目的在于找到枣庄市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具体关系。首先基于数据的分析,得出枣庄市财政支农资金总量的变化、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总量的变化和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变化,从而初步了解枣庄市财政支农和农民可支配收入的现状;进而进行实证研究,建立模型探究农民收入与财政支农资金四个统计口径的相关系数,从而针对性提出财政支农的建议来提高农民收入;希望这些建议对促进枣庄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

1.枣庄市财政支农和农民收入现状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枣庄市自2008年财政支农资金统计口径改变后的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的变化和财政支农投入与财政总投入的比例的变化,进而对目前枣庄的财政支农支出的总量变化和结构变化有初步的了解。通过对农民收入的趋势分析,得出财政支农资金支出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为下面的实证分析打下理论基础。

2.枣庄财政支农资金支出与农民收入的实证分析

(1)模型的建立与变量的选取

2007年后财政支农支出分为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四项补贴、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和农产品储备费用和利息等支出。将这四者作为解释变量,农民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农民收入与这四者的相关系数。

(2)单位根检验

首先,在进行变量间的协整分析之前,有必要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只有当各变量的单整阶数都相同时才能进行协整检验,防止回归分析中存在伪回归。

(3)协整检验

由于原数列是一阶单整序列,因此可以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来对这几个变量进行协整分析。如果它们之间是协整的,则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可以测算出具体的协整方程。测算出协整方程后,可以得出四个解释变量与农民可支配收入的相关系数的大小。

(4)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协整方程,分析出解释变量对农民收入的正向或反向作用,同时根据相关系数的大小得出解释变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程度。

3.通过财政支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通过对枣庄市8年数据的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纯收入的实证分析,发现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通过从财政支农资金的力度、效率和结构等方面针对性提出建议,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构建合适的模型分析四个统计口径和农民收入的关系;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为此次研究做好充分理论准备。

2.模型构建法:对研究地区的财政支农支出的项目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运用Excel和Eviews进行图表分析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
(二)技术路线
(三)可行性分析
已掌握项目研究所需相关知识和方法,并有参加类似课题研究的经历。数据来源可从山东省统计局网站或当地财政局获得。

4. 研究创新点

1.研究对象上,枣庄市作为山东省普通地级市,分析其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状况,更能反映山东省的整体水平,并对目前的省级范围的分析做一个合理的补充。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本研究拟在7个月时间完成

2016年11月,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问题和内容,并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做好研究理论的准备工作。

2016年12月,明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关键问题、研究方法。

2017年1月,搜集数据,完善研究方法

2017年3月,撰写论文初稿;

2017年5月,论文定稿,参与答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