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林外史》正面人物的人性美开题报告
2022-12-21 08:24:0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背景:《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传播,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 并出版了一些外国学者的研究专著,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可作成为全世界了解中国科举制度的一部活的生动的参考。 也有盛赞《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意大利薄伽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或英国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媲美,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儒林外史》是中国传统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鲁迅、胡适、张天翼等现代文学家都对《儒林外史》有独到的体会和研究,致使这部作品在现代文坛备受瞩目,影响到现代小说的创作。《儒林外史》对晚清小说的示范作用是明显的,而晚清小说又给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更多方面的参照。《儒林外史》对现代文坛的影响深远,并促生了“故事集缀型”小说的兴盛。
目的与意义:对《儒林外史》中所展现、描写的人性美进行分析。小说中多种讽刺手法的熟练运用历来为中外学者所称道,其中主要有现实主义的白描手法,对比手法,夸张手法,细节描写手法等,用冷静理性的笔触全面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考试制度和八股艺制的腐朽。但是这并不是作者吴敬梓真正想让读者看到的和反思的,他真正希望读者看到正面人物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那些美好的道德品格,也就是这些正面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人性美”,这也是作者吴敬梓所热烈赞美的,也是寄托了吴敬梓理想的东西。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首先主要研究《儒林外史》中所展现、描写的人性美,理解书中的正面人物所具有的时代意义,理解吴敬梓所表达的他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比起反面人物,比起读者更多的注意那些丑的、坏的东西,作者吴敬梓更希望读者能够看到正面人物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那些美好的道德品格,也就是这些正面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人性美”,这也是作者吴敬梓所热烈赞美的,也是寄托了吴敬梓理想的东西。
其次研究《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以及小说中所反映出的一些时代问题,如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影响,及贪婪无知的封建官僚豪绅和迂腐的知识分子形象及封建末期的各种丑恶现象。旨在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分析小说中的多种讽刺手法,讽刺特征和讽刺语言。并且《儒林外史》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1丶文献研究法(查找文献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2丶信息研究法
4. 参考文献
1丶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 《明清小说研究》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5年8月第1版
2丶李汉秋编.《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 中华书局 1987年9月第1版3丶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7月第二版4丶吴敬梓著.《儒林外史》 中华书局2016年1月第1版5丶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 中华书局2010年1月第1版6丶周凌云,卜爱菊试论《儒林外史》对知识分子出路的探索与反思[j]文学批评,2006 (9)
7丶冯至论儒林外史中国古典小说评论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57
5. 工作计划
1、2022年11月——2022年1月完成选题
2、2022年2月-3月3日 指导教师 下达任务书
3、2022年3月3日-3月10日 学生完成开题报告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