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林外史》看封建社会后期士风的差异开题报告
2022-12-22 11:53:2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古往今来,它作为一部杰出的儒林小说,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在《儒林外史》的研究领域中,士风的研究略少,关于士人形象的研究,比如王丽珍的《士人形象与文化追寻—以lt;儒林外史gt;lt;孽海花gt;lt;围城gt;为例》,它以士人形象转变为切入点, 在分析《儒林外史》、《孽海花》、《围城》三部小说中士人形象的基础上, 深入分析其形象改变原因,从而指出八股取士的没落、民族危机的深重、中西文化碰撞的加剧, 使得许多士人远离了传统的士人精神,更注重功名富贵所带来的优越感。关于士风类型的研究,比如聂泽文的《lt;儒林外史gt;变异士风研究》,深入分析士风的种类及意义,大致分为痴迷科举、寡廉鲜耻、沽名钧誉以及空疏不学的士风。这对于研究封建后期士风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本文着重研究小说中士风的差异,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自身经历,分析科举制度对士人的影响以及在当时士人所受到的文化思潮,来挖掘封建后期士风的形成原因。作者的自身经历以及对理想文士的追寻、科举制度对士人的影响、传统儒家思想的启发、当时所处时代的新兴文化的冲击都促使着封建社会后期士风的形成。 通过揭示封建社会后期的矛盾,抨击科举制度的罪恶,从而探索其思想价值。吴敬梓在描写士风的同时对其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激烈的批判,一方面揭露八股取士的弊端,另一方面展现科举制度对士人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然而对后来的士风有了一定的反思和经验,具有现实意义。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儒林外史》是吴敬梓的代表作,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不同的士人形象可以研究出清中叶时期的士风差异。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儒林外史》看封建社会后期士风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吴敬梓的自身经历与理想、科举制度对士人的影响、传统儒家思想的启迪以及新兴文化的冲击。
2.从《儒林外史》看封建社会后期士风类型,主要包括痴迷科举、寡廉鲜耻、沽名钧誉、空疏不学、淡泊名利的士风。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分析研究、对比研究、研读归纳研究。
研究步骤:第一步,选题;
第二步,搜集、阅读和整理资料;
4. 参考文献
[1]《儒林外史》与科举时代的士人心态[J]. 陈文新.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2]《儒林外史》视野中的四类名士[J]. 陈文新.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3]从古代小说《儒林外史》看儒林群像[J]. 胡国华.芒种. 2014(01) [4]《儒林外史》中的侠士形象与名士观念[J]. 丁仁涛.语文建设. 2013(26) [5]浅析《儒林外史》中的真假名士[J]. 杨柳婵.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2(06) [6]试析《儒林外史》中“名士”之心态[J]. 余冬林,王雅清.山花. 2009(20) [7]从《儒林外史》看科举制度下的儒林群像[J]. 高卫红.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4) [8]试析《儒林外史》中八股文人之心态[J]. 余冬林,王雅清.新余高专学报. 2009(03) [9]《儒林外史》的宗教叙事与士风描写[J]. 吴光正.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7(05) [10]从《儒林外史》看明清八股文人的心理痼疾[J]. 黄强,王启熊.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4)
5. 工作计划
2022.02.18——2022.03.6完成开题报告2022.03.6——2022.03.18完成论文写作提纲2022.03.20——2022.04.30完成论文初稿2022.5.1——2022.05.20完成论文修改稿2022.05.21——2022.06.1交定稿,指导老师审读论文2022.06.2——2022.06.03准备答辩2022.06.04——2022.06.14论文答辩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