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十四五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大中小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共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劳动教育不仅仅包括精神层面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等教育,也包括实操层面,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等教育。虽然在高校中已经存在着大量的课程,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例如:课程理论性较强,但是实践性不足、教育效果不明显、学生不够重视、评价体系主观性强等问题。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通过对于大学生劳动素养研究,以及劳动经济学相关原理对于大学生劳动素养进行调研和分析,借此寻找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同时探寻、构建有效的大学生劳动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大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中的自我评价、综合评价等。促进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较好和劳动市场进行连接。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内容一、了解研究现状、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反馈、学校对于劳动教育的政策方针等。
内容二、分析已有数据以及个人收集的部分数据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方蕾,刘艳晴(2021)通过“三全育人”(主要包括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视域下对于高校劳动教育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建议首先要加强全员参与,加强劳育队伍建设,营造劳育浓郁气氛;其次全过程渗透,建立长效育人机制,保证劳育连贯性和整体性;最后深化大学生毕业前劳动教育,为学生步入社会保驾护航。
二、钟苗,王俊梅,徐亚幸(2021)对于大学生劳动素养的现状进行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通过构建学校-家庭-同伴联动的培养模式,综合学生个体与家庭因素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水平,通过七个维度对于大学生劳动素养运用SPSS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信效度分析、独立样本他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最终得到遵守纪律水平最高,积极表现水平水平最低,在专业学科领域进行创新创业、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或者项目等社会劳动活动积极性不足。大学生自我决定型任务拖延程度高于他人决定型任务。最终建议高校实施劳动教育应动态监测大学生劳动素养各维度水平,根据调研结果来设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三、张志坚、王炜(2020)在关于大学生劳动素养的现状问题上提出:大学生对于劳动认知不足、劳动态度消极、劳动能力弱化、劳动品质欠佳。分析主要原因有:知识本位的文化传统、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分数为王的应试教育、劳育缺失的高等教育、过度娇宠的成长经历。最终提出要强化劳育理论教育、强化劳动实践锻炼、注重劳动价值引导、因遭劳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营造浓厚校园文化。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首先学习、了解国内研究现状
其次设计问卷、进行调查、分析数据
分析存在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
5. 参考文献
1、曲霞,刘红梅.用劳动教育为立德树人增添新动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J].北京教育.2019(4);30-32
2、潘洪建.课程与教学论基础[M].江苏:江苏大学出版社,2016:28-29
3、郑玉清.现代职业教育的理性选择: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J].职教论坛,2015(5):30-33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