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第一次以党中央工作会议形式研究部署全面依法治国,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新时代的十年,是全面依法治国思想领航、举旗定向的十年,是谋篇布局、立柱架梁的十年,是踔厉奋发、成就辉煌的十年。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公民的法治意识培育是建设现代化法治国家的重中之重。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初中阶段是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关键期。加强学生法治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是十分重要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中明确指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因此,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为合格公民的法治观念的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屡见不鲜,青少年权益受到侵害的案例也频繁出现。据《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1)》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55379人,受理审查起诉73998人,较2017年分别上升30.6%、24.2%。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出现反弹。《白皮书》还显示,2021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14至16周岁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数为8169人,占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11.04%,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从犯罪人数看,2021年较2017年增加2980人,增幅达57.4%。从目前现实情况来看,我们国家对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培育方面还任重道远。因此,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的今天,以促进初中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宗旨,培育初中生的法治观念,规范初中生的行为,是教育界不容忽视的工作重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本文试图在2022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研读的基础上,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如何培育法治观念核心素养进行探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法治观念核心素养基本概述。第二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法治教育的现状。第三部分,提出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育法治观念核心素养的对策。第四部分,依据对策进行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法治观念学科核心素养基本概述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法治观念核心素养培育探究为题,通过搜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在整理、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挖掘文献中珍贵的有效信息,力求为自己的课题研究找到依据。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研究方法,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相结合。具体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通过图书、期刊和网络,广泛收集、整理与本研究相关的国内外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理论价值的文献材料,然后将之分门别类进行梳理,对这些文献材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依据研究的主题与目的对有价值的文献进行运用。
4. 参考文献
[1]方芳.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着力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J].法制与社会,2018(16):195-196.
[2]周敏芬.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10):59 72.
[3]梁家妍,景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03):54-56.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七学期
第2周:启动毕业论文工作
第3-13周:师生见面,明确毕业论文工作流程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