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军事领域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其中,KillerRobots(又称“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LAWS)的出现尤为引人注目,它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
KillerRobots是指能够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自主选择和攻击目标的武器系统。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于KillerRobots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主要集中在军事技术应用和国际军备竞赛等方面,伦理思考相对缺乏。
部分学者开始关注KillerRobots的伦理风险,探讨算法歧视、责任归属等问题,但研究深度和广度仍需加强。
现阶段国内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特点:1.研究力量较为分散:主要集中在军事院校和少数综合性大学,缺乏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团队。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主要内容本研究将从伦理角度出发,对KillerRobots展开深入探讨,主要内容包括:1.阐述KillerRobots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原理:对KillerRobots进行明确定义,区分其与传统武器系统的区别,并介绍其核心技术,例如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自主导航等,为后续的伦理分析奠定基础。
2.分析KillerRobots带来的伦理挑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详细分析:-算法歧视与偏见:探讨KillerRobots的算法中可能存在的歧视和偏见,例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以及这些歧视和偏见可能带来的危害。
-责任归属问题:分析在KillerRobots造成误伤或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的情况下,如何确定责任主体,是开发者、使用者还是机器本身,并探讨现有的法律框架是否能够应对这一挑战。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比较分析、伦理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并遵循以下步骤逐步展开:1.文献研究阶段:搜集整理国内外关于KillerRobots、人工智能伦理、战争伦理、国际人道主义法等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案例分析阶段:收集整理近年来有关KillerRobots应用的案例,分析其伦理争议,并探讨现有的法律法规在应对这些争议时的不足之处,为后续提出治理建议提供参考。
3.比较分析阶段:对比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KillerRobots伦理治理方面的政策法规和实践经验,总结其优势和不足,为构建全球性的伦理治理框架提供借鉴。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跨学科视角:将人工智能伦理、战争伦理、国际法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融入到对KillerRobots的研究中,力求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性,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2.前瞻性研究:着眼于KillerRobots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其可能带来的伦理挑战和治理难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为未来的政策制定和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3.聚焦中国视角: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探讨符合中国实际的KillerRobots伦理治理路径,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贡献智慧。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陈小平, 黄凯奇. 自主武器系统与国际法上的区分攻击原则[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74(5): 5-18.
2. 刘长征, 李伟. 自主武器系统与国际人道法若干问题研究[J]. 法学, 2021(12): 130-142.
3. 司徒君. 论人工智能武器的法律规制[J]. 法商研究, 2021, 38(5): 30-43.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