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课题研究背景
大时代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对过往建筑的民国风格是残酷变幻的,民国风并未得以完全延续,只在特定的历史文化区域内有所调整的保留下来,如一些博物馆、民国时期的领袖人物馆以及民国风貌的商区和现代结合体。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中山码头作为南京下关地区民国建筑风光带的起点,在经济迅速开展的同时,他的文化并未得以全面保留和延续。在2012年已将其改造成了民国风格的建筑,并配有相关公共交通设施,但依然存在不温不火的营业状态以及其本身的文化缺失。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一)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小规模空间的使用功能冲突
中山码头作为南京的一个地标建筑,整体建筑面积达到4339㎡,现需在满足轮渡基本交通功能、轮渡管理功能的基础上,新增博物馆审美功能、文化宣传功能,但由于建筑规模较小,需在满足各项空间功能的同时避免冲突矛盾。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随着现代水平的提高,对建筑设计要求也变得越来越严格。基于此,现代化的建筑设计逐渐趋向于完善,从传统的设计方式发生了多元化的转变。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南京下关中山码头的室内装饰装修设计改造,且在原有建筑外表不改变的情况下,我将充分结合现代风格与民国时期装饰风格,对室内空间与构造作出全新创设,赋予空间新时代气象面貌。
本人通过翻阅文献资料、设计案例,了解有关设计工作开展的具体注意事项,包含针对博物馆设计与公共交通建筑设计的方法和事项。设计理念以围绕“新时代之下的民国气象”来叙述此次改造设计,并将从以下几个设计方向开展工作。
1.室内空间功能区域设计:
4. 研究方案
在前期我将根据多方途径收集到的调研资料,对方案进行初步的设计分析,主要是从建筑室内空间的功能布局、风格定位、区域定位、色彩设计、人文历史、安全性能以及创新建设等方面着手,然后整理规划出大概设计构思。首先,我了解到这是一个针对南京下关中山码头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项目,设计要求其建筑外部保持不变,接着在此基础之上改造码头的内部装饰设计。空间改造与建设的主旨是围绕“历史文化与时代创新”展开,将民国风格和现代风格融汇贯通,相互结合,以达到新时代建筑的风格创新但又不失民国历史文化底蕴。
首先是对空间的区域规划,中山码头总建筑面积4339㎡,包含一层1370㎡,二层1108㎡,三层680㎡,以及地下层,但地下架空层1181㎡不在本次设计范围。一层空间主要具备以轮渡为主的交通功能,且兼顾民国风貌博物馆的序厅要求,同时需要设立人工售票处、自助购票处、轮渡船次信息展示大屏、等候大厅、公用卫生间(男、女以及第三卫生间)检票进出闸口、相关办公室用房,以及对接二楼的博物展馆纪念品销售区和小型咖啡厅。
二层主要功能为小型博物馆以及相关的配套及办公用房,如一:小型视频展示空间,现代科技的注入,让空间更具现代化与信息化;二:文化展示廊道,帮助了解历史物品并宣传和展示民国历史、建筑风貌、以此进行文化输送;三:孙中山及孙中山奉安大典展示,了解历史伟人,更进一步加深大家对历史的认知,开拓视野。次要空间有会议室、办公室、卫生间。而三层作为轮渡码头调度中心及博物馆和轮渡码头共同使用的管理、及配套用房。需要设大型会议室、贵宾休息室、领导办公室、功能办公室、开放式员工办公室以及男女卫生间。
5. 工作计划
第一周——完成建筑空间设计资料的梳理以及空间设计的概念方案,确定基本大方向,并着手论文大纲。
第二周-第三周——基本完成和改善方案设计、并开始下一步建模工作推进,完成论文框架
第四周-第五周——根据建模遇到的实际问题,对方案进行再次优化、并开始制作A3设计文本、完成论文初稿与毕业设计中期检查。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