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回顾住房改革以来的中国保障房建设进程,不断推进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在政府房改政策法规的推动下,保障房的数量正在逐步增加。
与此同时,保障房的后续管理以及宜居性问题日益突出。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保障房出现是快速城镇化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
而目前的一个现实是,绝大多数保障房居民只是获得了一个栖身之所。
保障房的质量和居民的满意度,尚未真正实现质的转变,保障房内的居民尚未融入城市社会。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宜居”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念。
国外对“宜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宜居性。
1996年联合国第二届人类环境大会明确地提出了城市的宜居性概念,大会明确提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理念,“宜居”的研究开始被重视。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方法①文献分析法。
通过网络资源、高校图书馆网络数据库资源、校图书馆馆藏图书等方式,系统的研究现有的政策文件和文献资料,分析其对保障房宜居性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②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5. 参考文献
[1]The distributional impact of housing subsidies in Flanders[J] . Kristof Heyle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using Policy . 2013 (01):27-35[2]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Planning and Affordable Housing[J] . Chris Paris.Housing Studies . 2007 (01):50-70[3]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as an intervening variable in residential mobility. Speare,A J. Demography . 1974:60-70[4]Environment:Methods and Theory for Evaluation[M].Asami Y.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2001:35-47[5]Urban Social Geography[M].Knox.P.L.London Scientificamp;Technical,2005:45-59[6]基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初探[J].朱鹏,姚亦峰,张培刚.河南科学,2006(01):134-137[7]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张文忠.城市规划学刊,2007(03):30-34[8]城市宜居环境度评价—来自我国四大直辖市对比与分析[J].王坤鹏.经济地理2010,30(12):1992-1997[9]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刘娟.华东师范大学.2008[10]大连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与居住空间分异的初步研究[D].杨波.辽宁师范大学.2010[11]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住宅宜居性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J].刘学诚.杨继鹏.李云.计算机应用于软件.2013,30(01);129-131 195[12]城中村安置社区宜居性评价—以西安曲江为例[J].周勇.王蒙恩.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2):289-294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乡村振兴视域下产业结构升级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开题报告
- 江苏省房地产经济韧性评价及影响机制开题报告
- 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住房自有率空间分异及其影响机理研究开题报告
- 产业协同集聚对不同等级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开题报告
- “安居”真的能“乐业”吗?城镇住房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选择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
- 房价上涨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开题报告
- 长三角城市群房价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开题报告
- 环境规制下乡村产业发展与耕地利用效率的相关性分析 ——基于贵州省 2012-2020 年度数据实证分析开题报告
- 基于AHP法的长三角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开题报告
- 基于游客需求的无锡灵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开发评价及建议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