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曲《包楞调》的艺术风格与演奏技巧之我见开题报告

 2022-12-20 10:34:3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包楞调》由著名山东筝派演奏家、山东筝派代表人之一的韩庭贵先生根据山东菏泽成武民歌改编而成的,创编于先生在山东艺术学院执教期间。 乐曲描绘了旧中国的农村妇女起早摸黑纺棉花的连绵不绝的楞楞声,就在这楞楞声中,蕴含着农村妇女的苦楚与哀痛,同时也饱含着她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包楞调》在山东成武地区经历了上千年传承。从历史文化背景与传承推广方面看,《包楞调》历史背景底蕴丰厚,通过古筝进行再创作之后能够展示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

研究目的 :了解作品《包楞调》的背景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学习该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演奏技巧。希望可以多了解山东民间音乐的特点,以及与其他山东派乐曲的比较。 熟悉该作品的技巧和音乐特色,更深入的学习。研究意义:让人们更多的了解作品《包楞调》山东古筝曲的地方色彩,以及包楞调这首乐曲的情感把握和艺术风格。结合音乐背景和演奏技巧了解它的音乐特色和音乐风格。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筝曲《包楞调》中古筝左手弹奏的是山东派手法,右手则使用了传统的演奏方式。

比如花指、刮奏,以及“勾托抹托”的加花变奏形式。

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提现在该曲的很多细节的地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1、文献综和研究法:大量阅读文献并总结文献精髓。2、信息研究法: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3、调查法:以书面形式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

研究步骤:

1、选定题目2、查阅相关资料3、对资料进行整合分析,确定论点论据4、攥写论文大纲5、完成论文初稿6、请指导老师进行审议,修改、完善论文并准备论文答辩。

4. 参考文献

[1]赵毅《古筝摇指和音色构成技术分析》《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王晓红《当代古筝演奏技法的流变》《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96年第Z1期

[3]李婉芬《筝技摇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第04期设计(论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工作计划

2022年2月22日 ~ 2022年6月20日 1、第1周 2月22日——2月29日 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2、第2-3周3月1日——3月12日 学生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3、第4周3月13日——3月19日搜集文献资料及预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