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的背景
“朦胧诗”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诗坛出现,以顾城、舒婷、江河、杨炼等的人为代表的高扬主体意识的新诗潮流派。被舒婷称为“童话诗人”的顾城作为“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有着自己极其独特的气质禀赋。在诗作上顾城是个极有灵气的天才,他有着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感受和高超的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顾城的诗极少关注社会、政治和历史,更多的是关注自然和人的内心世界。顾城六岁时就开始了写诗,用儿童的视角记录了自己的儿童感悟,在15岁时更是写出了《生命幻想曲》这样的代表作。
顾城,男,北京市人,原籍上海,1956年九月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顾工下放山东广北一部队农场,1974年回北京。做过搬运工、 锯木工、借调编辑等。“文革”期间开始诗歌写作,1973年开始学画,并进入社会性作品写作阶段。主要著作有诗集《黑眼睛》、《顾城诗全编》、《顾城的诗》、《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五人诗选》、《墓床》和小说《英儿》。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一、介绍什么是意象
“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达到了无意象不成诗的境地。《周易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道出了“象”与“意”的关系。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之后“意象”理论不断完善,至唐代“意象”已成为较为成熟的诗学理论。“意”是主观的思想情感,“象”是具体的客观事物,“意”与“象”的融合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以具体可知的事物表现传达抽象的精神,起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通过“意象”构建诗歌的完美诠释,通过一个个“意象”使读者眼前出现一幅幅画卷,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内心世界。顾城在他的诗歌中通过一个个“意象”,在“灵”与“美”中传递出他的内心世界。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精读文本法:仔细阅读顾城的经典诗文,对其中有特色的艺术手法、意象等进行标注,做好笔记,分析意象对他“童话世界”的构建起到的作用。 泛读文本法:大量阅读其它诗文,寻找同类意象的不同表现以及独特的意象表现。 文献查阅法:查阅与意象、童话世界、顾城研究等相关的文献资料,深入了解顾城诗文的特征,为自己的观点寻找有力的凭据。并且阅读相关文本,从作者的角度了解作品的意义和主旨。 |
步骤 1. 阅读经典的诗文,注重对诗歌、小说、散文等文章中的意象的运用,极其对思想感情的表达的作用等方面的分析。 2. 阅读相关的诗文评论,顾城朋友对顾城的谈话、采访等有关文章,深入了解顾城的思想。 3. 初步设定论文写作大致框架、思路,拟写开题报告。 4. 与指导老师一同明确论文写作框架、思路,开始论文初稿写作。 5. 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对论文初稿进行修改。 6. 最后定稿。
|
4. 参考文献
[1]金景芳.《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M].辽宁:辽海出版社,1998.
[2]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工作计划
序号 | 起讫时间 | 主要 工 作 内 容 |
1 | 2016. 11——2017.1.9 | 毕业论文分组,确定选题 |
2 | 2017.1.10—2017.3.5 | 老师完成并下达任务书 |
3 | 2017.3.6.—3.29 | 学生完成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 |
4 | 2017.3.30——2017.4.30 | 完成论文初稿 |
5 | 2017.5.1—2017.5.19 | 完成论文修改稿 |
6 | 2017.5.20——2017.5.27 | 交定稿(2份), 指导教师审阅论文 |
7 | 2017.5.28——2017.6.9 | 老师评阅论文(填报评阅教师评分表)、学生准备答辩 |
8 | 2017.6.11——2017.6.16 | 各系组织论文答辩,填报答辩评分表及答辩考核评议书 汇总上报毕业论文成绩 |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