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
诗词研究一般都是从其字面深入感受其内在含义及情感,宋代词人继承了远古文化中具有母题效应的物像,更融合自身独特心理体验,为“月”意象加入更加丰富的时代和文化内涵,目前对宋词中月亮意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意象个体的研究,在周朝时就已经出现了意象这个词,直至明清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了。20世纪90年代的学者们已经开始对月亮的这意象做独立个体的研究。许兴宝在《春江花月夜-宋词主体意象研究》中总结统计了宋词中月亮出现的次数约五千七百次,并分类研究了不同形态的月亮个体,认为月亮意象词带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宋词意象群体中显得较为别致,宋词月意象的浪漫丰富内含,又使作者领略到宋词的多面风彩,满足了审美要求。第二,神话、哲学角度探讨,更采用了神话原型批评等理论,为月亮意象的研究拓宽了思路。传统文化研究角度比较典型的有傅道彬的《中国的月亮及其艺术的象征》,认为月亮“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原始文化内容”,“流传了中国广阔的心灵空间”,凝聚着民族的生命感情和审美感情,成为高悬于天际的文化原型。第三,就是从诗人的内心情感与月亮意象相结合这一角度,如王东秀的《论古诗词中明月意象的阴性品格》在分析意象的丰富内涵的基础上,认为“月”意象是诗人孤独的心灵和阴柔顺从的性格映射,明月意象的阴性品格和古代文化中月神原型的影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及士大夫人格理想有关。第四,月亮的象征主题,刘永升《中国古代诗歌月亮原型初探》通过对月亮神话和诗词中月亮意象的分析的出月亮女性的象征的结论。汪宁则把月亮之所以成为女性的象征的原因归为古代女性卑下的社会地位;吕发成的《试论中国古典诗词中“月”的象征意义》中认为月亮是“孤独的象征,思念的寄托”,不论是出门在外的游子还是苦守家园的妇姑,都把月亮看成了寄托思念,象征孤苦的理想象征物,表现一种离愁别恨的主题。当今对月亮意象的研究领域不断在扩展,也越来越丰富,因此视角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所以,在“月”意象研究方面找到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将研究在新的层面上全面铺开,向纵深发展是当代宋词研究一个需要思考和结局的问题。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1、月亮意象的个体意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的独特含义
2、宋词中月亮的典型诗篇分析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比较研究法
4. 参考文献
[1] 许兴宝.春江花月夜-宋词主体意象研究,[M],宁夏人民出版社,2014
[2] 陈植锷.诗歌意象轮,[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 胡雪冈.意象范畴的流变,[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5. 工作计划
1. 2022年10月-11月,论文选题;
2. 2022年12月-12月底,提交题目;
3. 2022年1月-2月,写读书笔记;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