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的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性。 语文新课标中“教-学-评”一体化评价策略的提出有一定的背景。首先是随着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评价策略逐渐成为教育学界研究课堂教学的焦点。21世纪初,我国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2018年初制定的新的课程标准,更是依据具体学科提出了相应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我们追求“教-学-评”一体化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是教育评价范式转型的要求。传统评价往往将评价置于教、学之后,不能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指明前进方向。随着现代教育评价的出现,教学、学习、评价逐渐被看作是三位一体的关系。“表现型评价”、“形成性评价”等一系列新型评价方式进入人们视野,学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受评价者,更是新时代教育过程中的评价者,学生主体性日益凸显。第三是当今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达成的缺失化较为明显,教师教授内容与学生实际学到的内容之间缺乏一致性,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提倡“教-学-评”一体化成为突破现阶段课程改革瓶颈的有效途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