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笔记体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在各体各类的中国古典小说中,笔记体小说最早出现,并贯穿于整个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轨迹之中,是最古老,最基本的小说样式。笔记体小说多以人物趣闻轶事、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具有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自魏晋南北朝笔记体小说发展以来,笔记体小说的创作层出不穷。从葛洪的《西京杂记》到苏轼的《东坡志林》,从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到干宝的《搜神记》。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长河中迸发出了无数璀璨不朽的名著。当然,由于时代的改变与作者的不同,也造就了诸多作品自己独特的风格。以清朝为例,不同于之前魏晋唐宋,此时笔记体小说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随着清代文字狱的盛行和知识分子意识的发展成熟,社会急剧动荡。此时文人大多积极表达忧患意识,抨击政府,揭露政治黑暗与吏治腐败。《聊斋志异》与《子不语》就是两颗应运而生的明珠。纵观历史,明清小说研究,数十年来出现了失衡现象。通俗小说,特别是七大名著的研究受到学术界专家的普遍重视,而文言小说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这一现象已经引起学术界小说研究者的关注。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文言小说的研究略呈上升趋势,其中笔记小说也日益受到学者时贤的重视。以往学者时贤多重视笔记小说的史料性价值和学术性价值,对它的文学性价值重视不够。目前笔记小说的研究,除了一些笔记小说作品的汇编、专题论文外,还有小说史的著述,如刘叶秋的《历代笔记概述》、吴礼权的《中国笔记小说史》、苗壮的《笔记小说史》等。而“清代笔记小说丛刊”或“清代笔记小说集成”,都存在着用“笔记小说”指称笔记文学的现象。笔记小说作品中有一大批单纯记述典章制度、风物习俗、医药技术的著作及阐释经史、考据文字、天文历算等的著作,这些非小说因素掺杂在内,对笔记小说和笔记文学的研究是一大障碍。用笔记小说指称笔记文学这一现象是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小说观念。本文的研究范围是时贤所指称的笔记小说中既是笔记,又是小说,二者兼而有之的部分,为了与笔记小说相区别,本文将之称为“笔记体小说”,是指用笔记形式写作的小说作品。
(二)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概念部分。本部分对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进行分析和论述。大致阐述清朝笔记体小说的定义与研究现状。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
4. 参考文献
[1](宋)史绳祖,学斋占毕,中华书局,1985
[2] 陈衍,元诗纪事,商务印书馆,1925
[3] 陶敏,刘再华“笔记小说”, 与笔记研究[J],文学遗产,2003
5. 工作计划
第一阶段(2021年3月):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确定论文研究题目,并且完成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2021年3月下旬):根据导师的指导对开题报告进行修改完善,并且确定论文研究和写作的思路和提纲;
第三阶段(2021年4月-5月):在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的基础上写作论文初稿,并且完成论文初稿,并根据老师指导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