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文革”作为中国当代历史上的特殊时期,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儿童,作为社会中最敏感、最脆弱的群体之一,他们的生活和心灵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文革”的冲击。
黄蓓佳作为当代中国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其创作始终关注儿童的成长与命运,并在不同时期对“文革”这一特殊历史阶段进行了书写。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黄蓓佳儿童文学的研究起步较早,成果颇丰。
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黄蓓佳的作品进行研究:
1.主题与内容研究:学者们关注黄蓓佳作品中对童年经验、成长困境、家庭教育、社会变迁等主题的书写,例如杨丽华的《中“成长”主题的多维透视》、蔡丹的《论黄蓓佳儿童小说中的家庭教育问题》等,肯定了其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2.艺术特色研究:学者们分析了黄蓓佳作品的叙事技巧、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例如王泉的《温情与善意:论黄蓓佳儿童小说的叙事艺术》、张洁的《浅析黄蓓佳儿童小说的语言艺术》等,认为其作品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细腻真挚、富有艺术感染力。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主要内容
本研究将以黄蓓佳不同时期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其作品中“文革”叙事的演变,并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从“规训”与“觉醒”的双重维度展开分析,力求揭示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具体而言,本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历史语境下的“文革”书写:首先,梳理“文革”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概况,以及“伤痕文学”对黄蓓佳早期创作的影响。
2.“规训”叙事:特定年代下的童年图景:分析黄蓓佳早期作品中如何运用集体主义与英雄主义话语建构理想化的童年,以及“文革”叙事是如何初步探索的。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细读法、比较分析法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期对黄蓓佳儿童文学“文革”叙事的嬗变进行深入分析。
1.文献研究法:首先,将广泛查阅与黄蓓佳儿童文学、“文革”时期儿童文学、“伤痕文学”等相关的学术专著、期刊论文、研究综述等文献资料,了解已有研究成果,掌握研究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框架。
2.文本细读法:以黄蓓佳不同时期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深入分析作品中“文革”叙事的具体内容、表现手法、以及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关注文本中所呈现的时代特征、社会风貌以及人物心理变化等。
5. 研究的创新点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视角的创新:将“规训”与“觉醒”作为分析黄蓓佳儿童文学“文革”叙事的双重视角,并结合社会历史背景,深入探讨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为理解黄蓓佳儿童文学创作提供新的视角。
2.研究对象的细化:以往对黄蓓佳儿童文学的研究,大多关注其整体创作风貌或某一方面的主题,而本研究则聚焦于其“文革”叙事这一特定主题,并对其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力求揭示其叙事策略和艺术技巧的演变。
3.研究方法的结合:将文献研究法、文本细读法、比较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对黄蓓佳儿童文学“文革”叙事进行分析,以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其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张 蕾.“伤痕”之上的童年救赎——论黄蓓佳儿童文学的“文革”记忆书写[J].当代文坛,2022(16):48-51.
[2] 周 蕾,张艳丽.记忆、创伤与成长:论黄蓓佳儿童文学中的“文革”书写[J].青年文学家,2022(04):103-107.
[3] 韩 旭.儿童视角下的历史记忆与人性书写——黄蓓佳长篇儿童小说《童眸》解读[J].少年文学家,2021(11):23-25.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