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学作品における狐像の比較研究开题报告

 2022-12-05 10:37:3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狐是从上古时期开始就活跃在各种神话传说,文献典籍以及文学作品中的复杂形象,各个时代的人通过时代背景,以自身学识,赋予它们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因此,狐这一形象就开始变得丰满起来,由兽物趋于人化。

在中国,说到对“狐”的文学形象研究,就是对以《聊斋志异》为中心的考察与研究了。《聊斋志异》中的狐,形象最为丰富,它的造诣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数一数二的。陈炳熙(2003)以文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范爱菊、王燕来(2016)则是从美学角度探讨了其艺术内涵。郑凯、刘斯(2015)则放眼整个中国古代文学,探究了“狐”在文学作品中的内涵。

在日本,文学领域对“狐”的研究并没有中国那么兴盛。日本在文学领域对“狐”的研究主要包括对《今昔物语集》中的“狐”和怪谈小说中的“狐”的文学形象研究。永藤美緒(2007)、柳垣陽子(1997)就围绕《今昔物语集》中的“狐”进行了探讨。也有的例如坂井田瞳(1996)就将中日文学作品中的“狐”进行了比较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在中国,狐最初起源于图腾崇拜,经过了很长时间才成为古典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形象。在日本,人们对于狐的热爱,一部分是源于“稻荷信仰”。稻荷神主管土地丰饶,而狐被视为稻荷神的信使,也备受人们喜爱。而日本民间认为狐与生俱来有着不为人知的灵力,因此在崇敬的同时,人们对狐也有着畏惧之心。

首先,本课题分析中日文学作品中“狐”的形象。事物具有两面性,有善就有恶。而“狐”作为一种复杂的存在,远不止简单的善恶两字。《今昔物语集》有三大故事体系即“佛教故事”、“传奇故事”和“世俗故事”,每个体系中的狐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聊斋志异》中的狐也从天真到贤良,各有千秋。

其次,分析两部作品中狐形象的差异。《今昔物语集》和《聊斋志异》一个是最早一个是巅峰,两部作品都背负着不同的东西,描绘的虽然是一种生物,但却各不相同。《今昔物语集》以善狐报恩传颂美德,借惩戒恶狐传扬佛法、赞美人性,借神狐灵力教化恶人。《聊斋志异》经过蒲松龄的大胆尝试,打破了人们一贯对狐的负面理解,取而代之的是侠肝义胆,聪明善良,贤良淑德,她们被赋予更多的是“人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本文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并加上描述性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

研究步骤: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郡司聡.『今昔物語集』[M].東京:角川書店.2002.

2)张龙妹校注.北京编译社译:《今昔物语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蒲松龄.《聊斋志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工作计划

1

第八学期 1- 6周:

论文开题,写出开题报告(拟写论文提纲),交指导教师审定签字。

2

7-13周:

在教师指导之下撰写论文 [10周:交一稿; 13周:交二稿]。

3

14-15周:

论文最后定稿,装订、上交。

4

16周或17周:

论文答辩(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