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生死观是人们对于生与死的根本看法,也能从中影射出一个民族的特征。每一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对于同一问题有着千差万别的理解。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有很深的历史渊源,然而经过历史的变迁,两国的文化依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它们之间的差异是受文化、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所影响的。因此,生死观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在国外,立川昭一(1998)研究了日本人的生死观以及形成的原因,藤原正彦(2005)论述了武士道精神,可以了解到武士道对日本人的生死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此外,从末木文美士(2006)从日本宗教史的研究出发探讨宗教对生死观的影响,司馬遼太郎(2008)、伊藤益(2009)等也对此有所探讨,但是这一类研究依旧十分罕见。
在我国,张英(2007)从传统儒家的角度入手研究生死观,江新建(2006)在其论文中指出佛教以灵魂不灭、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为理论基础,从而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死观。但关于生死观的研究并未受到充分重视,迄今为止的研究中形成论文的数量极其有限。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生老病死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中日两国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其背后是受文化、经济、社会、教育等各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体系,生活在不同价值观体系中的人们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理解也有所区别。本论文生死观的角度探讨中日两国文化的异同。
首先,本课题从日本人对于“忠”和“耻”的观念与中国人对于“忠”和“孝”的观念分析其对两国生死观的影响。日本人视“忠”为最高伦理规范,要惜名知耻。中国人的传统伦理观念则是“孝”,要死得其所。但是学界目前暂缺乏系统的对生死观的成因进行的研究。
其次,从中日两国的宗教观分析他们对死亡的不同价值观念及其形成的原因。日本人在生死观问题上主要受神道及佛教无常思想影响,而对于中国人影响重大的是儒家的舍生取义及佛教的生死轮回思想。从不同侧面比较分析中日两国的生死价值观,有助于我们更加明白两国文化的差异。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本文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并加上描述性研究法和信息研究法。
研究步骤:
4. 参考文献
1)河合隼雄.宗教と宗教性[M].東京:岩波書店,1997.
2)立川昭一.日本人の死生観[M].筑摩書房,1998.
3)藤原正彦.国家の品格[M].新潮社,2005.
5. 工作计划
1 | 第八学期 1- 6周: | 论文开题,写出开题报告(拟写论文提纲),交指导教师审定签字。 |
2 | 7-13周: | 在教师指导之下撰写论文 [10周:交一稿; 13周:交二稿]。 |
3 | 14-15周: | 论文最后定稿,装订、上交。 |
4 | 16周或17周: | 论文答辩(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漢字の変革から見る日本人の文化観――明治時代を中心に开题报告
- シニシズムの視点から見る日本の低欲望社会について开题报告
- 从日剧看女性就业问题—以《我要准时下班》为例开题报告
- 中日两国乡村旅游发展比较开题报告
- 新冠疫情下在线教学带来的大学生日语学习模式变化的探究/ コロナ禍のオンライン授業による大学生の日本語学習様式の変化开题报告
- 关于日语中“愤怒”情感表达的研究 / 日本語における「怒り」表現の研究开题报告
- 基于化妆品广告的中日男性化妆文化比较研究 /化粧品広告による中日の男性化粧文化に関する比較研究开题报告
- 中日亲属称谓的比较研究/ 親族の呼称についての中日対照研究开题报告
- 『ノルウェイの森』と『スプートニクの恋人』における女性像について开题报告
- 『蒲団』から見る明治時代の新女性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