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
英语是国际社会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它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习策略与情感态度作为我国英语新课标中两项重要的考量指标,为英语教学中的口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用于交流,然而我国在语言学习方面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尤其是中小学,英语口语练习与表达的机会更少,教师与学生都没有对口语的运用形成高度重视,“哑巴英语”(Dumb English)现象愈演愈烈,寻求哑巴英语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20世纪60年代,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兴起和发展,语言教学中的情感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学习者个体因素和情感因素,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和个人需要,提倡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全人教育。然而人们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理性和认知的地位,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出现情感空白现象。进入80年代,许多研究者都对情感变量与外语学习之间的关系有了较一致的看法,并将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学习者的个别因素,包括焦虑、态度、动机、个性、自尊与自信等,第二类是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因素,包括移情、课堂交流、跨文化意识等。由于二语习得的独特性,焦虑存在的普遍性及其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引起学者的关注,尤其是美国学者克拉申(Krashen)提出的情感过滤说,更是将焦虑视为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重要情感障碍,焦虑与二语习得的研究因此成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以及实践操作中的焦点。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许多国外学者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以及实践操作中对焦虑以极大的关注。麦金太尔(MacIntyre) 和卡德纳(Cardner)认为,焦虑感不仅影响外语总成绩,而且对外语学习的一些具体方面也产生副作用。近年来,研究者们对听、说、读、写等语言分项技能的习得过程中,其中多数是对口语中焦虑的影响作了深入研究,以及对阅读、对写作成绩和兴趣、对听力的影响。麦金太尔(MacIntyre)等人发现,焦虑感影响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学生对单词的短期记忆。同时,有些学者也进一步对语言焦虑和其他因素间的关系予以极大的关注,如坎贝尔(Campbell)和肖(Shaw)研究了在外语强化课程学习中学员们的语言焦虑体验及性别差异,如卡德纳(Cardner)和他的同事进行了态度动机测试;伊利(Ely)提出语言焦虑与学习者性格特点如冒险之间存在着相反的关系。对于语言焦虑与语言学习的相关性,霍维茨(Horwitz), 麦金太尔(MacIntyre)和卡德纳(Gardner)等认为二者存在负相关;相反,赫尔曼(Herman)和牛津(Oxford)的研究表明语言焦虑与学习者的外语成绩呈正相关;也有不少学者发现语言焦虑与语言成绩没有多大相关性,如杨(Young)发现焦虑测量与口语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不显著;贝克曼(Beckman)的研究结果表明外语焦虑与学习成绩不相关。虽然研究的侧重点及研究结果不尽一致。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语言焦虑对外语学习成绩、对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对学习者参与交际的程度以及对学习者个人等都起着很多负面作用。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该论文以中学生外语学习中的语言焦虑现象为切入口,主要研究语言焦虑对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影响及其对策。第一部分先分析语言焦虑的定义、种类、表现和产生的原因,接着分析口语表达能力的定义,然后研究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现状,最后探索语言焦虑与口语表达能力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是相关理论基础,包括克里斯丁的情感过滤说,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焦虑理论。第三部分是英语语言焦虑对口语表达能力影响的调查,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法,以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为例,收集中学生口语焦虑现状的相关数据,进行数据整合与定量分析。第四部分是分析中学生口语焦虑的现状,研究语言焦虑对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影响,探究语言焦虑影响口语表达能力的内在原因。第五部分为减少学生的语言焦虑从老师与学生两方面提出应对策略,包括教师要转变评价方式,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自我重建,学生要加强语言输入,学习模仿,适度减少学生外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焦虑,促进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论文框架结构如下: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立足于英语语言焦虑与口语表达能力的相关研究,通过网上搜集、查阅书刊等方式,分析、整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并归纳关于口语焦虑的原因、影响因素、研究工具、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查阅并整理关于口语表达能力相关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为笔者开展有关初中生语言焦虑与口语表达能力的相关性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4. 参考文献
[1] Alpert, R. amp; R. Haber. Anxiety in academic achievement situations[J].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0(2): 61.
[2]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1): 531.
[3] Horwitz, 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86, 70(2):125~132.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七学期:
(1)10-11周: 论文命题与选题;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第一次面授;
(2)15-18周: 学生根据教师下达的“任务书”,进行论文撰写的前期准备;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An Application Study of Competency-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o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开题报告
- Strategies for Error Correction Feedback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Grammar Learning开题报告
- A Study on the Differences in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of English Read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开题报告
- Ethical Environment and Ethical Identity: An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of Gone with the Wind开题报告
- On the Application of Deductive and Inductive Approaches to Junior English Exercise Class Teaching开题报告
-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Anxiety on the Oral Expression Abilit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开题报告
- The Effects of Multi-modal Teaching Mode on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Interest in Middle School开题报告
- On the Application of TPR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raining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ral English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开题报告
- A Study of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in the Thematic Context of “Man and Self”开题报告
- The Application of English Songs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开题报告